新疆“一盘棋”治水,清华这个系几代师生接力
有这样一群清华人
他们不远千里,奔赴祖国西北
在新疆地区玛纳斯县复杂的极端环境下
定规划、做设计、建大坝、开沟渠
以师带徒,代代接力
为当地百姓送上一泓“清”泉
他们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
他们的故事滋润百姓“疆”田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清华水利人
让我们一起走近
“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系列报道
为你讲述改革开放以来
新一代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
默默耕耘的奋斗故事
“最新技术”解“最难题目”
1997年,在新疆玛纳斯县石门子水库大坝设计审查阶段,清华大学水利系提出的采用“碾压混凝土坝”方案受到部分专家激烈质疑。
质疑声并非毫无道理。玛纳斯县位于最大温差为70多度的高寒地区、地震烈度为Ⅷ度的高震区,坝基又以比较软弱的砾岩为主,在这样复杂极端环境下建造110米高的碾压混凝土拱坝,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首次,意味着更多困难、挑战和失败的风险。创新,则意味着更多可复制的技术突破、更低成本、更牢固和更安全。
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项目设计总工程师刘光廷心中,这不仅仅是科研技术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在祖国边疆修建这座拱坝,能够实实在在促进农业灌溉,兼以防洪、发电和旅游,是一件造福一方的创举。
难归难,但刘光廷有信心。
新疆石门子工程施工过程
他的信心除了基于对技术的掌握,更源自强大的“后方支持”。水利水电工程具有系统、综合的特征,要想顺利完成重大项目,就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具有团队精神。当时,水利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学校党委等都给予大力支持。水利系组织了全系三分之一的老师和他们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众人拾柴火焰高,清华水利系设计的新坝型最终从图纸变为现实。
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报道中提到,该水库是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中集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新成果于一体的一项示范工程,为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在类似地质、地形、气候条件下修建水库提供了极好范例。
“最认真的态度”
建成“最高的碾压混凝土”
世上的事,最怕认真二字。
刘光廷在石门子拱坝模型前讲解拱坝设计
刘光廷认为,工程虽然复杂庞大,每一处细节都不能有半点马虎。有一次在工程现场,他了解到施工队伍在坝肩局部施工时,把坝体与坝肩山体浇筑在一起,这是对结构设计理解不到位、没有按图施工。虽然这段坝体范围不大,但拱坝坝肩局部受力复杂。若不整改,将会影响该部位受力状况,约束了本该自由变形的结构,不能很好发挥“柔性拱”作用。他坚持建议业主方必须督促施工方认真按照图纸整改,以完整实现设计目标,保障工程安全。
时任水利系副系主任谢树南提到,项目组的同志们冒着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驻扎在工地,没有一个人退缩,只为严格保证大坝的施工质量。除了设计施工,在项目资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多方联络,顺利帮助当地解决资金难题。
时任工程设计副总工程师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谷兆祺,尽管已经年近七旬,却总在最艰苦的时间段,出现在工地上最危险的地方。他不顾道路危险,一定会去引水发电隧洞掌子面,亲自查勘是否有地质缺陷和不良构造,对围岩的支护方案提出具体建议。他不仅提出了工程的整体布局,对坝肩处理、引水系统、副坝的设计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突破规范”“应对变化”是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金峰最大的感受。作为项目的设计副总工程师,他在工程建设期花了大量时间驻扎在工地现场,随时应对各种意料不到的难题。对于项目施工的坎坷,金峰仍然历历在目。由于采用创新设计,而且地基条件和施工条件也不断变化,需要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修改设计图纸和施工方案。
经过水利系师生和工程建设各方的不断努力,2000年年底,石门子水库大坝下闸蓄水。这座集高寒、强震、软基、快速施工等众多难题的碾压混凝土百米级高拱坝建成,在世界尚属首次。
邱勇一行调研石门子碾压混凝土拱坝
2023年9月,校党委书记邱勇一行赴新疆实地调研了石门子碾压混凝土拱坝,当地水利部门的负责同志介绍,建成后的石门子水库大坝经受了实际地震的考验,担负着该县塔西河下游50余万亩农田灌溉和约4万人的安全饮水任务。
此外,水库的水可以流入塔西河老河道,浇灌河谷两岸草木植被,沿塔西河乡河谷直达平原林场。河水所到之处,草木苍翠,焕发勃勃生机。
“最精打细算的方式”
让农田“最科学饮水”
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多高,新疆的发展空间就有多大。
我国著名农田水利和水资源专家、水利工程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原系主任雷志栋教授对此感受最深。在水利系教授尚松浩的记忆里,导师雷志栋当时几乎每年都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新疆,考察新疆水资源利用及生态保护的情况,为新疆水资源合理利用出谋划策。
新疆,三山夹两盆,土地资源与光热资源丰富,但是水资源非常紧缺,呈现明显时空分配不均,河流基本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与农业生产用水高峰重叠时间较短,绿洲面积还不到5%,属于内陆极端干旱区。
雷志栋(右一)、杨诗秀(右二)、尚松浩(左二)、毛晓敏(左一)
当前,我国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60%以上。而在新疆,农业用水占经济社会用水总量90%以上。所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利系就在新疆高度关注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保护好生态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争水”的关系、做好水和盐的监测与合理调控。
要想当好水利工程的“参谋”,真正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意见,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到实地去”是水利系老师们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和“法宝”。
雷志栋院士长期在新疆进行调查、监测、试验与工程咨询,作为技术负责人指导完成了叶尔羌河、阿克苏河、渭干河、喀什噶尔河等4个大型绿洲灌区的水盐监测,承担了塔里木河干流生态水文过程及生态保护、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等多项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叶尔羌河平原绿洲四水转化研究和塔里木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两项成果均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于面积为166万余平方公里、570条主要水系、有无数如毛细血管般支流的新疆来说,到现场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况且,90年代高速公路网络和导航技术都不发达。
遭遇高原高寒狂风、强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遇到各种车辆故障等突发状况都是常事。让尚松浩印象比较深的一次,他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野外观测时,准备晚上就近在沙漠露营。塔里木盆地内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结果那天晚上下了大概20多毫米的雨,所有人都被淋湿,只能紧急赶到最近的村子里找了个棚子待了一晚上。
塔里木河、叶尔羌河、渭干河、喀什噶尔河、车尔臣河、阿克苏河、和田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尚松浩对新疆的大小河流如数家珍。从1992年在研究生期间跟随雷志栋参加新疆叶尔羌河流域水盐监测项目,尚松浩已经完成了20多个新疆的水资源项目。“比我老家都跑得多!”他告诉记者,新疆108个县级区划,他已经跑了50多个。
叶尔羌河是水利系在水文水资源方面扎根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基地”。作为新疆第一大灌区,叶尔羌河从1985年第一次流域规划后的近40年来,通过建成各类水利设施、科学规划利用水资源等措施,绿洲的灌溉面积从522.8万亩增加到2020年的1051万亩。
尚松浩(左八)等与新疆水利水电设计院技术人员
在塔里木河上游三河汇合口合影
到实地去、到现场去,怀着边疆情,为边疆做好“水文章”。雷志栋、杨诗秀、谢森传、沈言琍、胡和平、倪广恒、尚松浩、丛振涛、田富强、杨汉波……这是一代代清华水利人远赴边疆的初心和使命。
如今,尚松浩带的第一届博士毕业生杨雨亭已成为水利系的老师,他继续关注新疆的水资源问题,指导博士生研究新疆水资源的蒸发机制和高效利用,延续清华与新疆的绵长情谊。
几代水木清华人
绵延悠悠几十载
用一泓甘洌“清”水
润泽新疆同胞的家园
映照出“石榴籽”般心心相印的情谊
新征程上
行胜于言的清华人
携手新疆各族儿女
共同将涓涓细流汇聚成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
更多大国重器中
新一代清华人的故事
将继续为你讲述
......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故事)
统筹|吕婷
文|王晓霞
视觉设计|贺茂藤
排版|吴新姿
编辑|江盛盈 彭稳平
责编|苑洁
审核|许亮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
thuxwzx@tsinghua.edu.cn
往期精选
全球首座!背后是这群清华人!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清华土木人:许你钢筋铁骨!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清华建筑人:许你广厦万间!
点击图片查看原文
喜欢清华,请点在看